背景
在中枢神经药物早期临床前研发中,脑脊液(CSF)药物浓度是评估中枢药物可用性的核心指标,动物脑脊液穿透性直接影响药物递送效果判断。哥廷根小型猪因中枢神经解剖、代谢特征及血脑屏障通透性与人类高度相似,成为替代犬和非人灵长类的优质非啮齿动物模型,但该猪脊柱坚硬、腰骶部椎间隙狭窄(平均1-2mm)的解剖特点,使脑脊液连续采集面临技术瓶颈。

传统采集方法局限性突出:反复穿刺易引发动物应激、感染及血液污染,导致样本干扰;安乐死后取样需大量动物,违背3R原则(Reduction、Refinement、Replacement),且两种方法均无法规避麻醉干扰及个体差异,降低数据可靠性,制约研发进程。
本文介绍的“清醒小型猪蛛网膜下腔导管微创模型”,通过麻醉下Tuohy针穿刺置管及皮下隧道固定,实现清醒状态48小时连续采样。该模型可减少60%以上动物用量,规避传统方法缺陷,提升样本质量与数据有效性,为中枢神经药物研发提供关键技术支撑。
操作流程
动物
选用3只健康雌性哥廷根小型猪,月龄25-37个月,体重43.7-52.2kg,均经兽医检查排除脊柱畸形、神经系统疾病等问题。采用单笼饲养保障福利,笼具符合标准且活动空间充足;饲养环境为12小时光暗循环,温度18±2℃,湿度40%-80%,每日定时通风。每日两次喂食专用颗粒饲料,自由饮水,正式实验前适应性饲养不少于3周,期间操作人员每日温和互动以降低应激。
麻醉、镇痛与监护
导管置入全程采用异氟烷吸入麻醉,通过呼吸面罩给予5%异氟烷诱导,待角膜反射消失、肌肉松弛后,调至2%-3%维持麻醉深度,根据心率、呼吸频率动态调整浓度。穿刺部位皮下注射0.5ml 2%利多卡因局部镇痛,加温毯维持直肠体温37-38℃,双侧角膜涂抹眼药膏防干燥。全程用兽医专用脉搏血氧仪监测心率和血氧饱和度(SpO₂≥95%),直肠温度探头实时监测体温,每15分钟记录一次。
术前准备与导管置入
定位与消毒:穿刺定位直接影响成功率,采用胸骨或侧卧位,后肢向颅侧伸展以扩张腰骶部椎间隙。触诊双侧髋结节,在连线正后方1cm处棘突凹陷定位腰骶椎间隙(首选L5-S1),无菌记号笔标记。标记后严格无菌处理:剃除标记点周围10cm范围被毛,碘伏肥皂液螺旋式擦拭3遍(范围逐遍扩大),75%酒精脱碘2遍,生理盐水清洁残留消毒剂。皮肤干燥后铺无菌手术单,仅暴露穿刺区域。
穿刺与置管:准备11号手术刀、18G Tuohy斜面硬膜外针、无菌导管(内径0.8mm,外径1.2mm)等灭菌耗材,在标记点做5mm纵行皮肤切口。手持硬膜外针,针尖斜面朝头侧,与皮肤呈45°缓慢推进,联合“悬滴法”(针尾盐水滴内移)和“阻力消失法”(推注空气阻力骤减)判断进入硬膜外腔。确认后再推进5-10mm,见清亮脑脊液流出即达蛛网膜下腔。取出针芯,送入导管至刻度8cm(L1水平),避免神经根压迫。固定导管后缓慢退出穿刺针,防止导管带出。
固定与保护:采用皮下隧道法固定:穿刺点颅侧6cm做2mm切口,隧道针构建皮下隧道,将导管引出。颅侧切口处连接Snap接头(便于采样对接),4-0可吸收线缝合两切口。无菌纱布覆盖切口及接头,丝线缝合固定于皮肤,防止动物啃咬脱出。

图1:蛛网膜下腔导管置入操作流程
A.麻醉状态下的小型猪取胸骨卧位,后肢向颅侧伸展;B.标记解剖标志,每个黑点代表椎间隙(IVS);C. 手术区域无菌准备与铺单;D.初始皮肤切口;E.带Tuohy 斜面的硬膜外针;F. 硬膜外针的摆放位置与角度;G.硬膜外针推进(悬滴法);H.脑脊液自由流出;I.经硬膜外针置入导管;J.导管皮下隧道式放置;K.带封闭采样端口的导管与纱布敷料共同缝合固定于皮肤;L.麻醉苏醒后背部带有脑脊液导管的小型猪。
(注:IVS为椎间隙;Tuohy斜面为硬膜外针特殊设计,降低硬膜损伤风险;悬滴法利用硬膜外腔负压定位。)
术后恢复与脑脊液采样
停止麻醉后转移至铺有软垫的苏醒笼,安静环境下持续监护,每15分钟记录生命体征,直至自主站立行走。苏醒后肌肉注射氟尼辛葡甲胺(0.5mg/kg)镇痛,每日1次,连续3天。
术后每日早晚检查敷料完整性、切口红肿渗液及导管状态,潮湿污染及时更换,轻微红肿涂碘伏消毒。避免动物剧烈运动,笼具定期消毒防感染。
置管24小时后在饲养笼内清醒采样(减少应激),75%酒精消毒Snap接头,连接无菌注射器轻柔抽取,每次采两份100μl样本,丢弃首次死腔残留液。采样后生理盐水冲洗导管,封闭接头并覆盖敷料,动物烦躁时暂停操作。
意义
该模型突破哥廷根小型猪脊柱解剖瓶颈,通过Tuohy针穿刺、皮下固定等技术实现长期连续采样,解决传统方法稳定取样难题。单只动物可获48小时多时间点样本,减少动物用量,避免反复穿刺痛苦,契合3R原则,提升伦理可接受性。
数据质量上,清醒采样规避麻醉干扰,精准操作降低血液污染,样本更贴合生理状态,提升准确性;单只连续采样消除个体差异,增强数据可比性,为药代动力学分析提供优质支撑。
应用价值方面,该模型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中枢疾病药物研发提供关键工具,可精准评估药物脑脊液穿透性及浓度变化,预测人体药效,优化给药方案,缩短研发周期、降低成本。同时为神经疾病机制研究、脑脊液标志物筛选提供新手段,应用前景广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