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血管疾病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CVD)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等特点,是全球人类 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管重构是指在生理或病理条件下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通常发生在机体受损修复、疾病 发展等过程。通过探究血管重构的机制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CVD的演变过程,从而开发出更为有效的早期诊疗方 案,为CVD的防治提供新思路。血管重构的造模方法是研究血管重构的基石,血管重构模型用于多种疾病机制研 究已取得了显著进展,尤其在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及血管重构等领域的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常见的血管重构模 型动物包括大鼠、小鼠、猪等,研究手段涵盖了机械损伤、药物干预、遗传改造等。不同类型的动物模型各有优 势,如小鼠和大鼠模型适用于基因研究和高通量筛选,兔和猴模型因其接近人类病理而更有助于模拟临床条件下的 血管重构。其中,大鼠模型因具有经济、易操作等特点而活跃在医疗保卫战的“一线”。当前血管重构模型主要依 赖于经典方法(如颈动脉球囊损伤法、结扎法和动脉钳夹术),并联合新兴的饮食法(如高脂饮食、高盐饮食)来构建。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选择不同的大鼠建模方法并结合使用可以有效模拟血管重构的不同机制,为CVD的研 究提供可靠的动物模型。此外,这些大鼠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病理状态下的血管反应,为药物研发和疾病治疗策略的 制定提供重要的实验依据。尽管这些大鼠模型为血管重构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工具,但仍面临模型差异性大、可重复性差及与临床表现存在差异等问题,未来的研究应致力于改进现有模型的精确性和可靠性,以发展新的动物模 型。

本文以大鼠为例总结了目前血管重构模型的研究进展、模型类型以及其在实验中的应用,特别是在CVD和血 管重构研究中的价值,并且通过回顾不同大鼠血管重构模型的优缺点,为未来血管重构相关的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阅读原文:大鼠血管重构模型的应用进展与分类分析.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