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高发疾病,而作为其关键病理基础的椎间盘退行性病变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IDD) 是一个以细胞外基质进行性降解、结构破坏与生物力学功能丧失为特征的复杂病理过程,不仅在人群中呈现出更高的患病率,更是导致全球人类慢性腰背痛与功能障碍的首要原因,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负担。

尽管构建IDD动物模型对探索该疾病病理机制与推动转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关于IDD 的病因与病理生 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且人类与常见实验动物在脊柱解剖、生物力学及退变病程上存在显著差异,加之现有的IDD 动物模型繁杂多样且缺乏统一标准。因此,本指南系统梳理了啮齿类动物、非人灵长类动物以及兔、绵羊/山羊、 猪、犬等不同动物的IDD模型,重点阐述三类主流模型的建模原理:诱发性模型 (如纤维环/髓核/终板损伤和机械 力学损伤) 可控性强、周期短,适用于模拟急性损伤与快速筛选疗法;自发性模型能更好地模拟人类与年龄相关的 自然退变进程;基因修饰模型则为解析特定分子通路提供了有力工具。指南深入剖析了这些模型的关键技术要点、 可重复性与临床相关性,并比较其优势、局限及适用研究场景,旨在引导研究者进行“以科学问题为导向”的精准 模型选择。同时,为提升研究结果的深度与可比性,本指南提出了涵盖影像学、组织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生物力学及疼痛行为学等多维度的IDD动物模型实验终点评估体系与推荐观察时间窗,并明确了贯穿实验全程的 “替代、减少、优化 (replacement,reduction,refinement,3Rs) ”伦理原则与动物福利要求。此外,指南还展 望了结合单细胞组学、多尺度力学分析及加强疼痛表型评估等未来研究方向。本指南旨在为研究者在具体科学问题 与资源条件约束下,如何规范化选择与应用IDD动物模型提供一套系统化、标准化的方法学框架,以期减少研究间 的异质性,提升临床前研究成果的转化效率,促进本领域的高质量发展,最终为开发延缓乃至逆转IDD的创新疗法 提供坚实的科学基础。 

阅读原文:椎间盘退行性病变的临床前研究动物模型选择指南(2025年版).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