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12.png

作为目前“出镜率”最高的非人灵长类实验动物,食蟹猴因与人类在解剖、生理、免疫与代谢上的高度相似性,以及靶点亲和力与药代动力学的可比性,并且较恒河猴具全年可繁育、供给更稳定的优势,已成为非临床安全性评估与基因编辑疾病模型中应用最广的物种。其在生物制品药效、药代和毒理,以及特殊给药途径评估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食蟹猴各个器官的成熟并不同步:有的在早期就接近成人水平,有的需要到青少年期才稳定。因此,开展研究时必须将食蟹猴各器官系统的发育年龄与人类年龄精准对齐,以更准确地判断药效与毒性,避免把正常发育变化误判为药物影响。本文参考《Journal of Medical Primatology》2022年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分别汇总了食蟹猴与人类对应年龄数据(见表1)及年龄相关的器官发育时序(见表2)供大家参考。基于该综述与既有研究,以下对关键年龄节点作文字化说明,便于选择合适年龄的食蟹猴开展研究和评估。

表1:食蟹猴和人类器官发育期对比

p21.png

表2:食蟹猴的主要生物学特征和器官系统发育

p3.png

整体上,食蟹猴发育年龄与人类的对应关系大致如下:

(1)出生后0–1个月,大致对应人类0–4个月,以被动免疫与基本换气为主,肺泡继续扩增,消化以乳糖为主。

(2)3–6个月的食蟹猴相当于人类1–2岁,感官、运动和多器官功能发育都进入了快车道。

(3)6–12个月的食蟹猴对应2–3岁人类,断奶后胃酸、胰胆分泌和肠道菌群迅速“成人化”。

(4)1–2岁食蟹猴大致对应3–6岁的儿童,呼吸、消化和肾清除能力继续爬坡。

(5)到2–3岁则相当于6–10岁的人,呼吸、消化、肾脏和造血系统基本在3岁左右趋稳。

(6)雌性食蟹猴3–4岁好比人类11–13岁,性腺轴建立、初潮出现,心血管参数也更稳定;雄猴4–6岁类比12–15岁人类,睾酮上升、精子发生启动、骨量快速累积。

(7)4–5岁食蟹猴大约等于14–18岁人类,女性生殖、心血管与肝胆系统成熟。

(8)5–7岁食蟹猴则可对标18–25岁人类,中枢神经、骨骼、免疫、男性生殖与内分泌在5–9岁间定型。

(9)7–12岁食蟹猴相当于25–40岁人类,身体机能进入稳态。

(10)12–18岁食蟹猴对应40–55岁人类,开始出现早期衰老信号;18岁以上食蟹猴可类比55岁以上人类,骨量下降、免疫与心血管老化、认知风险上升。以上对应关系为经验范围,实际选龄仍以靶器官的发育里程碑为准。

食蟹猴的各器官系统成熟时间也并不同步,具体而言,约3岁趋于成熟的包括呼吸、消化、肾脏和造血系统。食蟹猴出生时肺已能完成基本换气,随后经历肺泡增殖与重塑,至2–3岁通气/灌注匹配和呼吸力学更稳定;因此2岁前吸入给药的沉积分布与气道反应性波动更大,更易受粉尘、氨等环境刺激影响。新生期以乳糖消化为主,断奶后胃酸、胰胆分泌及小肠酶谱逐步“成人化”,肠道菌群在断奶后快速重构并于2–3岁趋稳,意味着1–2岁口服药的吸收与首过代谢差异最大,需要记录饮食与抗生素/益生元使用史。肾小球滤过率和近曲小管重吸收能力在幼年期爬坡,约3岁肾清除与尿液生化接近成年;对以肾清除或具肾毒性的药物,2岁及以下应更保守设定暴露与安全窗。造血方面,血细胞计数与凝血功能随免疫发育同步成熟,约3岁血液学指标进入成人参考区,但幼龄期对骨髓抑制、溶血/凝血异常更敏感,监测应更密集。上述特点提示:在3岁前的研究,需优先控制环境与饮食等混杂因素,并提高取样与监测频率。

而女性生殖、心血管与肝胆系统约4岁趋于成熟。随着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稳步建立,卵泡从“童年型”过渡为“成人型”,初潮多见于3–4岁,之后月经周期(约28–32天)逐渐规律;涉及雌激素或孕激素通路的研究需按发情/黄体期分层。心血管方面,心肌收缩力、心率变异性与血压调控在3–4岁进入相对稳态,电生理读数更接近“成人型”,运动耐量与心肺储备同步提升。肝胆系统则在这一阶段完成体积分数与胆汁酸合成/转运的成熟,药物代谢酶谱由幼儿型向成人型迁移;因此2–4岁是口服与静脉给药系统暴露差异最明显的“代谢转折期”,进行跨年龄药代推断时,需将“随年龄变化的代谢与转运表型”纳入考量,避免把幼龄个体视为“缩小版成人”。

中枢神经、骨骼、免疫、男性生殖和内分泌系统成熟得更晚,通常要到5–9岁才基本定型。出生后,食蟹猴的大脑仍在“精加工”:白质的髓鞘逐步加厚,突触不断“修剪”,神经网络连接在学龄前后持续优化,5–7岁时认知能力、执行功能和社会行为仍在提升。因此,评估中枢神经靶向药物时,影像与行为学指标都应按年龄分层,别把幼龄个体当成“缩小版成人”。骨骼方面,少年期接近峰值骨量,负重和活动会塑形骨结构;评估激素类或抑制骨吸收/促进成骨的药物,建议联合双能X线吸收法、外周定量计算机断层扫描和骨代谢标志物一起判读,以减少单一指标带来的偏差,提升结果对临床的可外推性。免疫系统则从早期以2型辅助性T细胞(Th2)为主,逐渐向1型和17型辅助性T细胞更平衡的状态过渡,记忆B细胞和T细胞库不断扩大,黏膜免疫与疫苗应答趋于稳定;此阶段抗体药物和免疫调节剂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以及抗药抗体发生率都具有年龄依赖性,幼龄更容易出现抗药抗体和超敏反应。男性生殖方面,睾酮、抑制素B、抗缪勒管激素等指标在青春期前后重塑,4–6岁逐步建立精子发生,6–8岁趋稳,因此生殖毒理和雄激素轴研究以≥5岁更合适。内分泌多条轴(甲状腺、肾上腺、性腺)在少年期完成“成人化”,对激素替代/拮抗以及代谢调节药(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的敏感性,常在5–9岁出现“转折点”,研究设计应按具体内分泌轴和时间窗精细安排观测指标。与此同时,建议设置恢复期/随访观察,以评估潜在的可逆性与迟发效应。

总之,尽管食蟹猴与人类在生理与结构上高度相似,但要让其在新药非临床和基因编辑等研究中发挥应有价值,必须充分认识其器官发育的“不同步”与跨龄表型迁移。在此基础上,合理选龄并与人类靶器官的发育时序精准对齐,才能最大程度降低并控制生理差异所带来的偏倚,从而提升研究结论的可解释性、外推性与监管可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