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将带您深入人体的“肠道江湖”,揭秘数以万亿计的肠道微生物(肠道菌群)与我们最关心的健康问题之一——结直肠癌(俗称“肠癌”)之间,那场惊心动魄的“暗战”。
一、初识“肠道宇宙”
我们的肠道内居住着一个极其复杂的微生物生态系统,包含细菌、病毒、真菌等,其总数接近人体自身细胞的数量,其中以细菌为主。它们就像一个被忽视的重要“器官”,整体重量可达1-2公斤。
我们通常把这些微生物分为三大派系:
1. “益菌”(好细菌):如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它们是我们的健康盟友,能分解膳食纤维产生短链脂肪酸(如丁酸盐),为肠道细胞提供能量、抑制炎症、维持屏障完整性。
2. “中性菌”(条件致病菌):如大肠杆菌、肠球菌等。它们在正常情况下安分守己,但一旦“江湖”失衡(菌群失调),它们就可能“黑化”作乱。
3. “害菌”(坏细菌):如具核梭杆菌、产肠毒素的脆弱拟杆菌等。这些是潜在的“反派角色”,其代谢产物可能直接或间接地损害我们的肠道细胞。
一个健康的肠道,是“益菌”占主导地位,各派系和谐共处的状态。而一旦平衡被打破,“害菌”势力抬头,就可能埋下祸根。

图1 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粘膜的共生(黄色为肠道粘膜,其余颜色代表共生细菌),(引用自美国时代周刊)
二、菌群失衡:肠癌的“催化剂”
实验室的研究表明,某些“坏细菌”并非单兵作战,而是通过多种精密策略,为癌症的发生和发展“创造温床”。
1. 制造“化学武器”(致癌代谢物):某些坏细菌会将我们摄入的肉类、蛋类中的胆碱、左旋肉碱等物质,转化为氧化三甲胺(TMAO)。高水平的TMAO与慢性炎症和癌症风险升高密切相关;另一些细菌会代谢胆汁酸,产生次级胆汁酸(如脱氧胆酸),高浓度的次级胆汁酸能损伤肠道细胞的DNA,促进细胞异常增殖。
2. 引爆“慢性火灾”(持续炎症):这是最关键的一环。当坏细菌增多,它们会持续刺激肠道免疫系统,引发低度的、长期的慢性炎症;炎症环境中充满了各种免疫细胞和炎性因子(如TNF-α, IL-6),这些物质就像持续的“战火”,会破坏正常的细胞功能,加速细胞分裂以修复损伤,而在一次次的分裂中,基因突变的概率大大增加,从而促发癌症。
3. 破坏“长城屏障”(肠道屏障受损):健康的肠道黏膜像一道坚固的“长城”,只允许营养物质吸收,而将有害物质和细菌阻挡在外。菌群失调会导致“益菌”产的丁酸盐等有益物质减少,“长城”变得脆弱(肠道通透性增加),即常说的 “肠漏”。于是,坏细菌及其毒素得以穿过屏障,进入体内,再次加剧全身和局部的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
4. 充当“肿瘤帮凶”(直接促进癌变):一些细菌甚至能与肿瘤细胞“狼狈为奸”。例如,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已被多项研究证实是肠癌的“危险分子”,它能直接粘附并侵入肠道肿瘤细胞,激活促癌信号通路,帮助肿瘤细胞逃避免疫系统的追杀,甚至增强肿瘤的化疗耐药性。

图2 肠道菌群与宿主肠道炎症及肠癌。(引用自BJMO网站)
三、科研前沿:从预警到干预
我们的工作正是深入这场“暗战”的核心,旨在将知识转化为力量:
1. “预警雷达”:通过分析粪便样本中的菌群构成,特别是检测具核梭杆菌等“坏分子”的比例,我们正在开发用于肠癌早期筛查和风险预测的新型微生物标志物。未来,一次简单的“验粪”或许就能评估您的患癌风险。
2. “精准调兵”:研究如何通过个性化饮食干预(如补充膳食纤维、益生元)来精准滋养您体内的“益菌”,壮大友军力量。
3. “菌群移植”:对于严重菌群失调的高风险人群,探索将健康供体的粪便菌群移植到其体内,重塑一个健康的“肠道江湖”,这是一种极具潜力的治疗策略。
四、守护肠道健康:您的行动指南
预防大于治疗。守护肠道健康,您可以从今天开始:
1. 多吃膳食纤维:蔬菜、水果、全谷物、豆类是“益菌”最爱的食物。
2. 适量发酵食品:酸奶、开菲尔、泡菜等富含天然益生菌。
3. 减少高脂高糖:西方饮食模式是“害菌”的帮凶。
4. 谨慎使用抗生素:抗生素不分敌我,会大面积杀伤菌群,务必遵医嘱使用。
5. 坚持规律运动:运动也被证明能提升菌群多样性。
肠道菌群与我们的关系远非“寄生”,而是深刻的“共生”。一个平衡的菌群生态系统是我们抵御肠癌的天然屏障。而失衡的菌群,则可能成为潜伏的“内应”,与癌症里应外合。理解这一关系,为我们通过管理菌群来预防和对抗肠癌,打开了充满希望的新大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