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观察4种不同造模方法对大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HPA)轴、血液流变学、血小板聚 集率和心肌缺血的影响,为建立更符合临床诊疗特点的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双心”疾病大鼠模型提供造模方法。
方法 将 69 只雄性 SD 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CUMS)组、异丙肾上腺素(ISO) 组、高脂饮食(HFD)组、复合模型(CUMS+ISO+HFD)组,正常组、HFD 组各 12 只,其余 3 组各 15 只。 正常组 不予任何刺激;CUMS 组采用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造模;ISO 组采用腹腔注射异丙肾上腺素造模;HFD 组 予高脂饲料喂养;CUMS+ISO+HFD 组采用高脂饮食+注射异丙肾上腺素+慢性不可预见性温和应激方法造模。 造模共 8 周,其中注射异丙肾上腺素从实验第 6 周开始,共 3 周。 造模结束后对各组大鼠进行旷场、糖水偏好 行为学测试;心电图检测观察各组大鼠心电图Ⅱ导联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ACTH)、 皮质醇 ( cortisol, Cor)、 皮 质 酮 ( corticosterone, CORT)、 内 皮 素 - 1 (endothelin-1,ET-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sICAM-1)含量;HE 染色 观察心肌组织病理变化;酶标仪检测大鼠血清中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含量;全自动血液流变学分析仪检测大鼠血液流变学全血高切粘度(200 V/ S)、低切粘度 (10 I/ S)与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采用全血血小板聚集仪检测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 acid,AA)和二磷酸腺 苷(adenosine diphosphate,ADP)诱导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platelet maximum aggregation rate,MAR)和平均聚集 率(average aggregation rate,AAR)。
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其余 4 组大鼠旷场运动距离和进入中央区域次数、 糖水偏好率都显著降低(P<0. 01);ISO 组与 CUMS+ISO+HFD 组心电图出现 ST 段抬高,CUMS 组心电图变化 可见心动过速,HFD 组可见轻度 ST 段抬高;其余 4 组大鼠血清 ACTH、Cor、CORT、ET-1、sICAM-1 含量均显著 升高(P<0. 01);HE 染色显示 ISO 组与 CUMS+ISO+HFD 组大鼠心肌组织受损严重,可见心肌局部纤维化及炎症浸润等病理改变,CUMS 组及 HFD 组可见轻度心肌细胞排列紊乱、断裂;HFD 组、CUMS+ISO+HFD 组血清 中 TC、LDL-C 含量升高(P<0. 01),HDL-C 含量降低(P<0. 01);与正常组比较,CUMS 组、HFD 组、CUMS+ISO+ HFD 组大鼠全血高切粘度(200 V/ S)、全血低切粘度(10 I/ S)、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均显著增高(P<0. 01,P< 0. 05),ISO 组大鼠全血高切粘度(200 V/ S)、全血低切粘度(10 I/ S)、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水平显著降低(P< 0. 01,P<0. 05);CUMS 组、HFD 组、CUMS+ISO+HFD 组大鼠 MAR 和 AAR 均显著增高(P<0. 01),ISO 组血小 板聚集率显著降低(P<0. 01,P<0. 05)。
结论 此次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CUMS+ISO+HFD 组较其他 3 组大鼠动 物模型更能体现临床双心疾病复杂性的特点,同时为建立冠心病合并抑郁症大鼠模型提供了造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