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文《浅谈实验动物兽医的“独立性”》梳理了独立性的成因、影响因素及其主要表征,帮助读者初步理解了实验动物兽医的角色边界。然而,更具挑战的问题是:如何把“独立性”落地,让兽医在动物健康和福利保障中承担起更清晰、更有力的职责。本文结合作者多年的从业经验与行业观察,提出若干理解和感悟。

一、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与行业规范

目前现行法规与行业规范,已对机构在实验动物兽医配置、资质和职责方面提出了基本要求:例如配备有经验的全/兼职实验动物兽医;为其提供必要的资质获取与继续教育机会;并由其参与或监督机构的动物健康与福利管理等。

但是,上述规定更多是“底线型”和“框架性”的要求,尚未对实验动物兽医在机构中的地位、责任和作用作出明确界定,导致其专业意见易被边缘化,独立履职空间不足。建议在政策与指南层面进一步明确:

(1)兽医的直接报告通道与在IACUC/伦理委员会中的表决权;

(2)对影响动物福利与生物安全事项的独立“叫停权/复核权”;

(3)对继续教育与执业再认证的最低频次与学时要求;

(4)对利益冲突的识别、披露与回避机制。通过完善实验动物相关法规与指南,明确兽医的地位、职责与权责边界,方能为实验动物兽医独立性提供制度性土壤。

二、实验动物兽医/团队能力建设

由于国内实验动物兽医行业起步较晚,系统化的人才培养与继续教育仍显不足,专业能力与岗位职责存在错配。为此,实验动物兽医个人与团队应系统推进能力建设:

(1)系统研读国内外法规/指南并定期更新;

(2)围绕饲养管理、麻醉镇痛、手术和围术期护理、人道终点设定与执行等建立SOP并量化考核;

(3)掌握流行病学与数据分析基础,形成以数据驱动的健康与福利改进闭环;

(4)训练跨学科沟通、冲突管理与科普表达,从而提升专业影响力。

三、面向机构的业务价值贡献
很多实验动物兽医长期聚焦实验动物健康管理和福利监督工作中,对机构的总体业务目标关注不足。特别是在企业中,兽医部门被定性为业务支持,而非直接业务创收部门,因此常被视为“成本中心”,不同的机构或其管理层对兽医的价值认知差异显著。要提升独立性,必须以“可量化的业务价值”建立影响力。可操作做法包括:将福利改进与关键绩效指标(如试验成功率、用量减少、复试率下降、意外事件率下降、合规风险事件为零)绑定;输出年度《动物健康与福利绩效报告》;在项目立项/变更审查中提供“风险—成本—收益”对照意见,从支持部门转变为“价值共创伙伴”。

四、塑造机构关护文化

实验动物机构应建立和维护良好的关护文化,并将其体现在机构的责任、制度与具体行动中。同时,还要以可执行机制落地——如管理层承诺、资源保障、目标设定、监督评估与持续改进等。兽医应担任该文化的“倡导者与把关人”,推动培训与胜任力评估、现场审核与同伴互评、人道终点与镇痛镇静的依从性抽检等,使文化转化为看得见的流程与数据,从而形成对独立履职的组织性支撑。良好的关护文化是机构持续维持高水平动物福利的基础条件,也会为实验动物兽医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进一步提升实验动物兽医的作用和独立性。

五、推进动物福利的认证/认可

积极参与实验动物福利的第三方认证/认可(如AAALAC,CNAS等),可以有效的提升机构的动物福利水平、透明度和可比性,定期的复审也可以有效地促进机构维护实验动物相关政策或管理流程的稳定,并持续提升机构的动物福利水平。认证过程对兽医主导的健康监测、疼痛管理、环境丰富化、异常事件复盘等提出更高要求,从而客观强化其专业地位与话语权。

六、促进行业健康发展

随着大家对实验动物及生物医药产业的关注度提高,资本的大量涌入与产能扩张等背景下,部分领域出现无序竞争和同质化“内卷”,导致很多机构在生存和逐利的道路上迷失了原有的发展方向,曾经追求的“更好的实验动物福利”的豪言壮语成为了空谈和泡影,实验动物兽医的地位和重要性也受到了影响,进而影响了兽医的独立性。行业层面应倡导以质量为导向的评价与采购机制,建立公开的合规与福利绩效指标,鼓励差异化与专业化发展,以外部治理促进内部专业独立。

总之,兽医独立性受制度、能力、文化、治理与行业生态多重因素共同塑造。通过完善规则、打造能力、创造价值、塑形文化、借力认证、优化生态,独立性的重要性才有可能被看见、被保障、被衡量,进而反哺科学质量与动物福利,推动机构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