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襄阳市局认真落实国家、省、市决策部署,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政务环境,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一是优化审批权责。
下放审批事项。对所有审批事项和服务事项进行梳理,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并则并原则,将食品加工、经营、餐饮服务许可和药品零售、医疗器械零售许可等4大类、20多个子项目的审批发证权限下放到县(市、区)局。这些事项下放后,95%以上与民生密切相关的食品药品许可都可以在基层办理。同时,针对下放事项开展业务培训,确保下放审批事项严格依据法律、法规的规定顺畅实施。
实施“多证合一”,行政许可“零收费”。将《食品经营许可证》、《食品生产许可证》、《药品经营许可证》、《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等14项许可合并核发一张《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许可证》,整合申请材料、验收标准、验收队伍、许可效期、许可编号等,实现一个申请人一级许可机关只核发一张证的目标,获得企业的良好评价。
取消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费、食品生产许可审查收费、食品药品检验费,仅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认证费一项,每年就为企业减少200多万元的支出。
建立权责清单。对323项涉及行政审批、执法检查、行政处罚职权进行梳理,制定权力清单、服务清单和责任清单,明确了权责边界并向社会公布,接受公众监督。同时,将信息公开、食品抽检结果公布、科普宣传、12331投诉举报等事项纳入办事指南,推进依法行政。
二是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推行双随机检查机制。对食品药品监督检查事项进行梳理,确定12项双随机检查事项并形成责任清单,制定双随机检查方案,建立检查对象库和检查人员库,明确随机抽查实施范围和检查内容。检查结果与企业信用等级评定衔接,根据被检查对象的信用状况确定随机抽查比例和频次,加大对生产经营异常、投诉举报多、有失信行为、有违法违规记录的市场主体的检查力度,并将监督检查情况作为信用等级评定基础数据,公开随机检查结果,接受社会监督。
强化差异管控。推进食品生产企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风险管理等一系列监管措施,提升食品药品监管效能。在全市食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及大型超市建设快检室,快检结果即时向社会公示。实施“互联网+食药”智慧监管。建立食品药品监管数据中心,行政办公、行政审批、日常监管、行政执法、抽样检验、电子溯源、投诉举报和信用管理平台,即“一个中心8个平台”。审批事项全程实现网上办理,核发电子许可证,实现数据“多跑路”、申请人“零跑路”的便利化目标。实施专项整治。针对社会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重大风险隐患,组织开展肉及肉制品、畜禽水产品、食品非法添加、中药材、生物制品等系列整治行动,去年以来,共查食品药品案件5000多件,配合公安机关查办食品药品违法犯罪案件40多件。
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实行食品药品安全信用信息分级分类监管,建立食品药品失信联合惩戒制度,在加大对食品药品领域严重失信行为监管力度的同时,联合有关部门对严重失信的生产经营者采取联合惩戒措施。2017年,15个部门对21起食品安全严重失信者进行了联合惩戒,在司法、交通、金融、国土等领域予以限制或禁入。
三是主动跟进服务
建立完善食品药品审批提前介入服务机制,对自贸区内食品医药企业的重大审批事项,实行“一事一议”,专题研究办理,实现产学研有效对接。
整理食品生产环节关键风险点防控指南,对34大类食品风险隐患进行精细化描述,制定《食品生产环节关键风险点防控指南》,健全小作坊、小餐饮、小摊贩监管长效机制,通过实施备案登记、统一标牌公示、限时定点经营等多种监管方式进行规范。指导农贸市场落实“一票通”,推行“一处一牌一栏两书”监管方式。指导推进“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创建工作,麦德龙、华润苏果2家超市被评为“放心肉菜示范超市”。制定襄阳牛肉面行业标准,制定双沟锅巴生产加工小作坊风险隐患清单,规范我市“网红”商品——双沟锅巴,助推锅巴产业做大做强。在丽波乳业、卧龙神厨、石花酒业等三家企业开展食品安全电子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扶持陈小五公司开展ISO22000质量体系认证。
鼓励药品医疗器械创新,促进中药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创新,全力服务隆中葵花医药健康产业园项目建设。华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投入2亿多元开展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完成25个品规原研药药学研究,完成率达50%,启动5个品规原研药人体生物等效性实验,完成一个品种一致性评价,仿制药一致性评价工作处于全省前列。
信息来源:襄阳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