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11月3日至5日,由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与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动物实验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医学分子病毒学教育部/卫健委重点实验室共同协办的“2025年动物模型与生物安全基础与转化”理论及技术研讨会成功举办。迄今,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与中国实验动物学会联合已连续9年举办以“动物模型和生物安全”为主题的研讨会,该系列研讨会以现场会议结合线上会议的形式举办,已成为实验动物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重要学术交流平台。
本次会议围绕“精准建模、安全可控、转化赋能”的核心理念,系统开展了涵盖法律法规、伦理审查、病原监测、模型研发、检测技术、设施管理与风险防控等方面的专题培训与深入研讨,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生物医药企业等单位的200余名实验动物从业人员、生物安全管理人员、检验检测技术人员及相关领域科研工作者参与。

11月3日开幕式上,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主任沈银忠、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理事长吴宝金、中国实验动物学会动物实验生物安全专委会主委鲍琳琳、上海市重大传染病与生物安全研究院副院长谢幼华、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主任范春等领导分别致辞。开幕式由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生物安全专委会主委周晓辉主持。




随后的专家论坛环节精彩纷呈。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实验动物研究所鲍琳琳研究员作了题为《病毒重症疾病动物模型研制》的报告,系统介绍了多种高致病性病毒感染动物模型的构建策略及其在病理机制与治疗评估中的应用。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吴宝金研究员分享了《实验小鼠病原微生物的监测与控制》方面的经验,强调病原微生物的监测与控制对于标准化SPF环境维持对科研数据可重复性的决定性意义。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沈银忠教授结合临床实践,深入剖析《免疫缺陷患者新发侵袭性真菌病的诊治与研究进展》,呼吁加强跨学科协作、开展人兽共患真菌性病原追踪。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基础医学院谢幼华教授报告了《病原微生物功能获得性研究与实验室生物安全》,从科学研究伦理与生物安全风险平衡角度提出建设性意见。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赵勇教授作《防范技术应用风险,夯实科技伦理根基》专题讲座,强调新技术应用中需建立全链条风险评估机制。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李锋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万延民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上海市病毒研究院郅晓副研究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九人民医院/上海精准医学研究院于士颜研究员,就乙肝动物模型、影响疫苗效果的因素、基于BioMEMS微流控芯片的生物安全防控技术、肠道病毒与鼻病毒感染模型与抗病毒药物等最新研究成果进行了交流。专家论坛环节由赵勇、魏晓锋、郅晓等专家主持。



11月4日的学术讲座中,南京大学模式动物研究所刘永振研究员、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孙仕成副研究员、北京维通达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苗振川博士(首席科学家)、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张贺博士(助理研究员)、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郝轶研究员、晏博副研究员、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方钟助理研究员、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蔡启良研究员分别围绕基因编辑动物模型、类器官技术、人源化小鼠构建、动物实验替代方法等前沿方向作精彩报告,展示了我国在动物模型技术创新方面的最新进展。
11月5日的培训,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实验动物部周晓辉研究员、李峰副研究员、李顺副研究员分别对科学研究中的实验动物与动物伦理、基因修饰动物模型技术、感染动物模型进行了介绍、秦波音、陈丽香、彭秀华、杨华等高级兽医师围绕无菌动物实验平台、SPF实验动物保种与实验平台、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实验平台的规范化管理、操作规范与应急管理等主题开展系统培训。重点讲解了实验动物设施运行维护、人员资质管理、应急预案制定等实操性内容,切实提升一线技术人员的专业素养与风险防控能力。
本次研讨会会议内容兼具基础研究深度与应用转化广度,充分体现了当前动物模型在重大传染病防控、新药疫苗研发及复杂疾病机制探索中的关键支撑作用,内容丰富、层次多元,既有高水平的前沿学术报告,也有贴近实际工作的技术培训,得到了与会代表的广泛好评。与会人员围绕动物模型构建标准化、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科技伦理审查、新发传染病应对等热点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促进了动物模型与生物安全领域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也提升了从业人员对《生物安全法》《实验动物管理条例》等法规政策的理解与执行力。
作为本次会议的主办方之一,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生物安全专业委员会始终致力于推动本市实验动物领域生物安全体系建设,倡导“科研创新与生物安全并重”的发展理念。未来,专委会将继续在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的领导下发挥桥梁纽带作用,聚焦国家生物安全战略需求,协助上海市实验动物学会推进实验动物行业发展,在保障人民健康、服务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中贡献专业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