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1日,由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与药康生物共同主办,江苏省实验动物协会、浙江省实验动物行业协会协办的“第五届实验动物行业发展与合作高峰论坛”在南京顺利闭幕。本次论坛汇聚数百位国内行业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围绕实验动物行业的发展现状、现实挑战及发展方向展开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开幕式上,四位主席团嘉宾发表致辞,分享了对行业发展的深刻见解。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主任、药康生物创始人及董事长高翔老师
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主任、药康生物创始人及董事长高翔老师就企业、科研和管理如何高效协同,促进行业良性发展提出自己的见解,他认为工作如同“转山”,其核心价值并非简单的追求规模扩张,而是在每一次循环往复中获得内心的成长与新的体验,这才是持续协同的根本动力。
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老师
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老师在致辞中指出,当前行业在取得显著成就的同时,也面临资源分布、标准体系等多重挑战,他呼吁全行业需打破壁垒、深化合作,共同推动资源开放与技术革新,将单点优势转化为整体的技术竞争力。
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组长肖杭老师
江苏省实验动物管理委员会专家组组长肖杭老师则直面行业发展的深层痛点,他强调“破局”思维至关重要,指出在设施建设、管理模式等方面需告别“千篇一律”和“劣币驱逐良币”的现状,推动建立更适应新时代需求的行业生态。
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应华忠老师
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应华忠老师提出,我们实验动物行业正处在从资源多向技术强转型的十字路口,他倡议各方应开放合作、汇聚合力,通过协同创新避免内卷,共同谱写实验动物事业的新篇章。
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党工委委员、管办殷伟主任
南京江北新区生命健康产业发展党工委委员、管办殷伟主任为大会致辞。他分享了江北新区在构建生物医药创新生态、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方面取得的成果,并强调了实验动物作为生物医药研发基石的重要地位。殷主任介绍,新区通过制度创新大幅压缩实验动物审批时限,并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全球领先的小鼠模型资源库。未来,江北新区将从政策供给、平台搭建和安全保障三方面持续发力,并诚邀与会专家在这片创新沃土上共谋发展。
技术破局,创新前瞻
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老师
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老师在《实验动物标准化现状与展望》报告中指出,行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仍面临标准滞后、体系不完善等问题,亟需以“破局”思维推动系统性改革。他提出四条关键路径:加快国际标准转化、优化标准结构、推动地方标准协同、鼓励领先企业制定更高标准,呼吁通过机制优化实现行业高质量发展。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赵勇老师
上海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正高级工程师赵勇老师在《从危机到共识:构建实验动物数据标准化新生态》报告中,深入剖析了实验动物领域面临的数据有效性、伦理规范及科研可重复性等核心挑战。他指出,FDA等机构推动的动物替代方法认证与类器官标准化中心建设,体现了全球对高质量、标准化科学数据的迫切需求。赵老师提出三大发展路径:强化生产与使用的协作、推动全流程质量标准建设、构建高标准科研体系,呼吁行业以开放共享、守正创新的态度,共建数据可靠、伦理严谨、可持续发展的科研新生态。
原南京海关二级总监张敬友老师
原南京海关二级总监张敬友老师系统介绍了海关在实验动物出入境监管中的职责与实践。他强调,海关承担着国门生物安全与促进产业发展的双重使命,通过实施企业主体责任、生物材料四级风险分类及潜在病原监测等科学监管措施,在保障安全的同时助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田勇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田勇研究员在《肿瘤免疫疾病相关动物模型研发与机制研究》报告中,从新技术、新方法角度探讨了动物模型研发、鉴定与评价的破局思路。他指出,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优化模型相关性,可有效解决肿瘤免疫研究中的物种差异问题。报告同时强调了与中科院及国家资源库协同合作,在推动模型资源开放共享与标准化建设方面取得的成效,为生物医学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蔡卫斌老师
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蔡卫斌老师在《基因修饰小鼠用于心血管疾病研究关键性基础科学问题的探讨》报告中,系统分享了其团队利用斑马鱼、转基因小鼠等模型探索心肌细胞再生机制的重要进展。研究通过谱系追踪技术揭示了心肌细胞在特定条件下的再生潜力,并创新提出通过调控能量代谢促进心肌细胞分裂的新策略。同时,他也指出当前动物模型与临床疾病存在差异,呼吁构建更精准模拟人类“三高”病理的动物模型,为心血管再生医学临床转化提供理论支撑与创新思路。
技术融合,协同创新
益诺思高级副总裁李华老师
益诺思高级副总裁李华老师在《模式动物在药物开发、毒理安全性评价中的应用》报告中,系统阐述了基因修饰模式动物在创新药物研发与安全评价中的核心价值及挑战。他指出,尽管类器官、AI等技术快速发展,模式动物仍是监管申报中不可替代的核心工具,尤其在精准预测临床药效、药代动力学及免疫原性方面优势显著。通过转基因小鼠精准预测大分子药物PK特征,以及人源化小鼠成功用于CAR-T等细胞治疗产品的全套临床前评价等案例,显示特定模式动物可替代非人灵长类,实现从药效、药代到毒理的“全链条”研究,从而显著降低成本、加速研发进程。模式动物将与新兴技术互补共生,共同推动药物研发走向更精准、高效。
药康生物邹达远老师
药康生物邹达远老师在《AI大数据在实验动物模型中的应用》报告中,深入剖析了生命科学领域在研究多因素复杂疾病时面临的变量控制难题,指出AI与大数据技术正成为破局关键。他介绍了一系列前沿生物AI模型(如AlphaFold、GeneFormer)及其在靶点发现、药物响应预测等场景的应用,重点展示了其团队构建的GDB结构化数据库,通过整合标准化、多维度标注的实验动物数据,为机器学习提供高质量训练集。他提出,共建智能化平台、打破数据孤岛,将推动实验动物行业在模型设计、行为分析与转化医学等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
东南大学顾忠泽老师
东南大学顾忠泽老师在《器官芯片与毒理学》报告中,分享了团队研发的全球首个肝脏类器官明场图像AI模型。该模型通过动态捕捉类器官形态变化实现肝毒性三分类判断,准确率达82.34%,显著高于传统动物实验的43%–63%。他还介绍了中国毒理学会器官与器官芯片专委会的工作进展,以及团队牵头制定的中国首个器官芯片国家标准。
巅峰辩论:AI+类器官是否能取代实验动物?
本次大会备受瞩目的辩论环节围绕“AI+类器官是否能取代实验动物”展开。
正方辩手为东南大学研究员、博导陈早早教授,大橡科技董事长、CEO周宇老师,泽维生物首席科学家李星南博士;反方辩手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实验动物中心主任闫明霞老师,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吕龙宝老师,美迪西设施运营部高级主任杨伟敏老师。
正方观点:
技术成熟与性能优势:类器官与器官芯片技术发展逾20年,部分模型性能已超越传统动物实验,如肝毒性预测准确率超过60%。FDA已推动类器官用于单克隆抗体药物安全性测试。
政策支持与标准化:欧美多国建立类器官标准化中心,推动数据共享与药品申报。美国计划通过AI+类器官将猴子用量从144只降至10只,实验周期从6–9个月缩至1–3个月。
效率与成本优势:类器官支持高通量筛选与个性化医疗,成本低、周期短,可规避物种差异导致的转化失败。
未来潜力:AI结合多器官芯片可模拟免疫系统等复杂生理结构,欧盟“器官芯片计划”已实现淋巴结、扁桃体等体外构建。
反方观点:
系统模拟缺陷:类器官缺乏完整免疫系统与多器官交互,无法复现免疫毒性、代谢网络等整体反应。
AI预测局限:AI依赖现有数据,对创新药、罕见病预测准确性存疑,实际案例中出现与动物实验相反结果。
政策与伦理约束:全球尚无完全替代动物实验的先例,中国法规明确要求临床前动物实验。
互补而非替代:类器官可用于前期筛选,减少动物用量,但最终仍需整体动物验证。
技术瓶颈:类器官长期培养稳定性不足,缺乏微生物组等关键因素,无法模拟高级神经功能。
辩论共识与分歧
双方一致认为AI+类器官可作为实验动物的有效互补工具,在前期筛选与特定毒性测试中发挥重要作用。核心分歧在于“完全替代”的可行性:正方强调技术迭代与政策推动,反方则认为在复杂系统模拟与临床风险层面仍存在难以逾越的瓶颈。
圆桌对话:聚势赋能,共探未来
圆桌对话环节由药康生物总经理赵静博士主持,国家遗传工程小鼠资源库主任、药康生物创始人及董事长高翔老师、国家实验动物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贺争鸣老师、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动物平台主任吴宝金老师、浙江省实验动物中心主任应华忠老师、南模生物董事长费俭老师、赛业生物董事长韩蓝青老师等嘉宾参与讨论。嘉宾指出,中国实验动物市场增长迅速,动物资源获国际认可,标准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大家一致认为,企业应强化创新能力、走差异化路线、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深化产学研合作以促进成果高效转化。行业前景广阔,期待各方携手,助力中国实验动物事业在全球舞台发挥更大影响力。
动物房参观:实地交流共促提升
会后,参会嘉宾们实地考察了药康生物南京总部动物设施,就设施管理、动物福利和标准化操作等进行了现场交流与经验分享,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共绘行业发展新蓝图
本届大会在思想碰撞与共识凝聚中圆满落下帷幕。与会专家领袖的远见卓识,深刻阐释了“破局、协同、共赢”的核心理念,为实验动物行业勾勒出一幅清晰而宏伟的发展路径图。我们坚信,以此次盛会为新的起点,通过全行业的携手努力——打破壁垒以破局,深化融合以协同,最终将汇聚成推动中国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共赢力量。展望前路,让创新成为本能,让协作成为共识。期待各方继续携手,将论坛凝聚的智慧转化为行动,将勾勒的蓝图落实为成果,共同开创我国实验动物事业更加广阔的未来,为提升人类健康福祉贡献不可或缺的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