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进展

广州生物院和广州医科大学联合研究H7N9流感疫苗获进展

 最近,由广州医科大学和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联合共建的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陈凌研究组关于H7N9流感疫苗的研究获进展,相关成果(Inducti

广州生物院在利用C-H键官能化反应构建杂环分子领域取得新进展

 近年来,过渡金属催化的C-H键官能化反应因其具有很好的原子经济性受到科学家的广泛关注。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这类反应具有底物不需要预活化,底物适应性广泛,合成路

魏辅文院士团队合作研究揭示中国陆生脊椎动物遗传多样性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空间分布格局

 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目前全球最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遗传多样性(genetic diversity)不仅仅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物种生存和生态系统发

动物研究所合作开发延缓衰老的“基因疗法”

 人类基因组中有多少个衰老调控基因?这些基因参与衰老调控的分子机制是什么?能否在分子层面“操控”这些基因以延缓机体的衰老?围绕这些衰老领域亟待解决的重要科学问

王雁玲研究组揭示胎盘滋养层细胞应对妊娠期营养压力的机制

 哺乳动物妊娠期间,母亲和胎儿健康的决定因素之一在于二者之间营养物质的适当分配。胎盘作为母-胎之间的桥梁,在感知胎儿营养需求、协调母体营养供应以及自身营养输送

杨奇森领导团队在重要疫源动物的起源、扩散和适应性进化研究中取得进展

 第四纪晚期以来,大型哺乳动物的灭绝和种群衰减重塑了全球生态系统,那么谁是这样的重大环境变化中最大的受益者呢?已有研究表明,与大型哺乳动物的命运不同,啮齿类、

王强研究组揭示咽囊在弓动脉前体细胞特化中的重要作用

 弓动脉,是脊椎动物胚胎连接心脏与背主动脉的唯一通道,为胚体血液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弓动脉的发育分为弓动脉血管的形成以及血管重塑两个过程,最终形成颈动脉、括锁

王琛柱团队发现小菜蛾感受植物激素油菜素内酯的味觉受体

 植物的代谢产物形形色色,构成了每种植物独有的味道。植食性昆虫主要利用其发达的味觉系统来检测植物化合物,从而识别要取食的组织和产卵的场所。味觉感器多在昆虫的口

李义明研究组揭示自然选择在全球的地理分布模式

 种内遗传多样性是最基础层次的生物多样性,影响着群落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物种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确定地球上哪些地方遗传多样性高,哪些因素影响遗传多

孙江华研究组发现蛔甙信号调控的昆虫低温适应机制

 冬季低温是昆虫生存和繁殖的一个重要限制性因子。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温带或寒带昆虫形成了一系列低温适应策略和抗寒机制。其中,生理上的适应对于昆虫抗寒能力的产生和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
最新推荐